返回文章列表
中文(香港)

唔使再執著於「流利」啦,你對學外語嘅理解可能一開始就錯晒

分享文章
預計閱讀時間 5–8 分鐘

唔使再執著於「流利」啦,你對學外語嘅理解可能一開始就錯晒

你係咪都係咁?

背咗三千個生字,電話裝滿學習App,但係遇到外國朋友,都係只識講一句「Hello, how are you?」。你開始懷疑人生:究竟點樣先算「流利」?呢個遙不可及嘅目標,好似一座大山咁,壓到你喘唔到氣。

我哋總係覺得,學外語就好似參加一場漫長嘅考試咁,「流利」就係嗰張滿分試卷。但係今日,我想話你知:呢個諗法,從根本上就錯晒。

忘記考試啦。學語言,其實更似學煮餸。

把語言當成煮餸,一切都想通晒

想像吓,一個新手廚師,佢嘅目標係成為米芝蓮大廚。如果佢只係做一件事——瘋狂背食譜,將成千上萬種食材嘅名同特性背到滾瓜爛熟,佢能唔能夠煮出美味佳餚呢?

當然唔得啦。

佢可能會對住一堆頂級食材(你背嘅生字)發呆,但係就唔識點樣起鑊燒油、點樣搭配組合,最終煮出一個邊個都食唔落嘅「黑暗料理」。

呢個咪就係我哋學外語嘅現狀囉?我哋痴迷於「記住咗幾多食材」,而唔係「能夠煮出幾道拿手菜」。

「流利」並唔係你識得幾多生字,而係你可唔可以用你已知嘅生字,煮出一餐「似樣嘅飯」——即係完成一次有效嘅溝通。

關於「流利」嘅三個迷思,就好似三本冇用嘅食譜

一旦你用「煮餸」嘅思維嚟睇待語言,好多困擾咗你好耐嘅難題,瞬間就清晰晒。

1. 迷思一:詞彙量 = 流利度?

有人曾因為我在對話中唔記得一個唔常用嘅詞,就斷定我「唔流利」。

呢就好似話,一位川菜大師傅因為唔識點樣處理法式蝸牛,就唔係好廚師一樣咁可笑。

真正嘅廚藝大師,追求嘅唔係識得世界上所有嘅食材,而係能夠用手邊常見嘅食材,烹飪出令人驚豔嘅味道。同樣,語言高手嘅標誌,唔係識得字典裡面每一個詞,而係能夠巧妙地運用自己掌握嘅詞彙,清晰、自如地表達思想。

2. 迷思二:「流利」係一個非黑即白嘅終點線?

我哋總以為,語言水平只有兩種狀態:「流利」同「唔流利」。

呢就好似將廚師只分做「廚神」同「廚房新手」。但事實係,一個只識煮番茄炒蛋嘅人,算唔算識得煮飯?當然算啦!佢已經解決咗自己嘅午餐問題。

你嘅語言水平都係一樣。今日你能夠用外語成功點一杯咖啡,你已經擁有咗「點咖啡嘅流利度」。聽日你能夠同朋友傾一部電影,你已經擁有咗「傾電影嘅流利度」。

「流利」唔係一個遙遠嘅終點,而係一個動態嘅、不斷拓展嘅範圍。 你嘅目標唔應該係「成為米芝蓮大廚」,而係「今日我想學識煮邊道菜?」

3. 迷思三:母語使用者就「完美流利」?

你問吓身邊嘅朋友,佢哋識得漢語裡面所有嘅成語咩?知唔知道「擘畫」、「肯綮」、「踔厲」呢啲詞嘅意思咩?

好大機會都唔知道嘅。

據統計,一個母語使用者一生掌握嘅詞彙量,通常只佔其母語總詞彙量嘅10%-20%。係呀,如果有一場關於母語嘅「大考」,我哋每個人都會唔合格。

母語使用者之所以「流利」,並唔係因為佢哋無所不知,而係因為佢哋喺自己熟悉嘅生活同工作領域裡面,用起語言嚟得心應手、揮灑自如。佢哋係自己嗰片「美食領域」嘅專家,而唔係全能嘅食神。

停止追逐幻象,開始真正嘅「烹飪」

所以,唔好再問「點樣先可以流利?」啦。

你應該問自己一個更具體、更有力嘅問題:「我今日想用外語完成一件咩事?」

係想同新識嘅外國朋友傾吓家鄉?定係想睇得明一篇關於你偶像嘅報導?抑或係想同客戶開一個短會?

將嗰個遙不可及嘅「流利」大山,分解成一個個可以動手完成嘅「小菜譜」。每完成一個,你嘅信心同能力就增長一分。

學習嘅本質唔係「輸入」,而係「創造」。最好嘅學習方法,就係直接走入「廚房」,開始動手。

當然,一個人在廚房裡面摸索可能會有點孤單同無助,尤其係當你搵唔到合適嘅「食材」(生字)或者唔知道「烹飪步驟」(文法)嘅時候。

呢個時候,一個好嘅工具就好似一位隨時待命嘅副廚。例如 Intent 呢款聊天App,佢內置嘅AI翻譯功能,就好似你嘅「智能食譜」。當你卡殼嘅時候,佢能夠即刻幫你搵到最地道嘅表達方式,等你同世界各地嘅朋友無縫交流。佢為你創造咗一個真實嘅廚房,等你喺實踐中,大膽地去「烹飪」你嘅每一次對話。

真正嘅成長,嚟自每一次真實嘅交流,每一次成功嘅「上菜」。

從今日起,忘記「流利」呢個虛無縹緲嘅詞啦。

專注於你今日想做嘅「嗰道菜」,享受用語言創造連結嘅樂趣。你會發現,當你唔再追逐山頂嘅風景嗰陣,你已經身處於風景之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