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文章列表
中文(台灣)

你學了10年英文,為什麼還是開不了口?

分享文章
預計閱讀時間 5–8 分鐘

你學了10年英文,為什麼還是開不了口?

我們很多人都有一個共同的「痛」:

學了十幾年英文,單字量比誰都大,文法規則倒背如流。可一旦遇到外國人,想開口說句話,腦袋裡就像一團漿糊,憋得滿臉通紅,最後只能尷尬地擠出句「Hello, how are you?」

為什麼我們投入了這麼多時間和精力,卻依然是個「啞巴英文」學習者

問題不在於我們不夠努力,而在於我們從一開始就搞錯了方向。

學語言不是背課文,而是學做菜

想像一下,你想學做菜。

你買了一大堆頂級食譜,把《烹飪的藝術》《分子料理入門》從頭到尾背得滾瓜爛熟。你每天花8小時看遍了所有美食節目,從家常小炒到米其林大餐,每一道菜的步驟、火候、配料,你都瞭若指掌。

現在我問你:你覺得自己會做菜嗎?

當然不會。因為你只是一個「美食評論家」,而不是一個「廚師」。你滿腦子都是理論,但你從未真正走進廚房,拿起過鍋鏟。

學語言也是一樣。

我們大多數人,都是在當「語言評論家」。我們瘋狂地背單字(記菜譜上的食材),啃文法(研究烹飪理論),刷聽力(看美食節目)。我們以為,只要看得夠多,懂得夠多,有一天自然就能開口了。

但這恰恰是最大的誤解。聽懂,不代表會說。就像看懂菜譜,不代表會做菜。

「說」和「寫」是動手做菜,是「輸出」;而「聽」和「讀」是看菜譜,是「輸入」。只看不做,你永遠只能當個觀眾。

你的「母語」也會生疏,就像大廚的手藝

這個道理甚至適用於我們的母語。

想像一位頂級的川菜大廚,他移居海外,二十年裡只做義大利麵和披薩。當他再回到成都,想做一盤道地的回鍋肉時,你覺得他的手藝還會像當年一樣爐火純青嗎?

很可能不會。他可能會忘記某種香料的比例,或者對火候的感覺變得遲鈍。

語言也是一種「肌肉記憶」。如果你每天90%的時間都在使用英文,你的中文「肌肉」自然會萎縮。你會發現自己提筆忘字,說話時夾雜著英文文法,甚至想表達一個簡單的意思都要反應半天。

所以,別以為母語是理所當然的。它也需要我們像對待一門外語一樣,去呵護、去使用、去精進。

成為一個「家庭廚師」,而不是「美食家」

很多人一想到學語言就感到害怕,因為這似乎是一條沒有盡頭的路。今天學會了「你好」,明天還有成千上萬個單字和用法等著你。

別怕。我們再回到做菜的比喻。

學會做一道番茄炒蛋,你就能解決溫飽問題。這就像掌握了基礎對話,能滿足日常交流。這個階段的進步是飛速的。

而學會做一道佛跳牆,則是錦上添花。它很棒,但並不影響你每天吃飯。這就像學習那些高級詞彙和罕見用法,它能讓你的表達更優雅,但對核心溝通能力的提升是邊際效益遞減的。

所以,我們的目標不是成為一個什麼菜系都懂的「美食理論家」,而是成為一個能輕鬆做出幾道拿手好菜的「家庭廚師」。流利地交流,比完美地掌握一切重要得多。

別再只看菜譜了,走進廚房吧!

現在,真正的挑戰來了:如果你從未開口說過,該如何開始?

答案很簡單:從你決定開口的那一刻開始。

別再等到「準備好了」的那一天。你永遠不會「準備好」。就像學做菜,第一盤菜很可能會燒焦,但這正是成為廚師的必經之路。

你需要的不是更多的理論,而是一個可以放心「搞砸」、不必擔心被嘲笑的「廚房」。

在過去,這很難。你需要找到一個耐心的語伴,或者花錢請一個外教。但現在,科技給了我們一個絕佳的練習場。

Intent 這樣的聊天應用程式,就像一個為你開放的全球廚房。你可以隨時隨地找到世界各地的人聊天,練習你的「烹飪手藝」。最棒的是,它內建了AI即時翻譯,當你卡詞、想不起某個詞(食材)怎麼說時,它就像一位大廚在你身邊,隨時給你提示。在這裡,你可以大膽地犯錯,因為每一次犯錯,都是在進步。

現在就來 Intent,開始你的第一次「烹飪」吧。

別再滿足於當一個旁觀者了。

世界這桌豐盛的宴席,正等著你開口品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