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文章列表
中文(台灣)

你學語言的方式,可能一開始就錯了

分享文章
預計閱讀時間 5–8 分鐘

你學語言的方式,可能一開始就錯了

我們很多人都曾經有過這樣的經驗:花了數年時間學習英文,背了無數個單字,結果遇到外國人還是只會說一句「How are you?」。或者,我們總覺得學語言就該從「你好」、「謝謝」開始,為了能和當地人聊天,為了去旅遊。

但如果我告訴你,有一種更強大的學習方式,它不追求「流利對話」,而是把語言當成一把鑰匙去解鎖一個你真正著迷的世界呢

今天,我想和你分享一個故事。故事的主人翁是一位在德國研究拜占庭歷史的台灣博士生。為了他的研究,他硬是把自己「逼」成了德語、法語、古希臘語和拉丁語的「解碼者」。

把學語言,看成一場偵探遊戲

想像一下,你是一名頂尖偵探,接手了一樁塵封千年的懸案——拜占庭帝國的興衰之謎。

這案子太古老了,所有的原始卷宗(第一手史料)都是用兩種古老的密碼(古希臘語和拉丁語)寫成的。想看懂這些第一手證據,你必須先學會破解這兩種密碼。

更麻煩的是,過去一百年裡,全世界最厲害的幾位偵探(現代學者)也研究過這個案子。他們用各自的母語——德語和法語——寫下了大量的分析筆記。他們的研究成果是破案的關鍵線索,你根本繞不開。

怎麼辦?

唯一的辦法,就是把自己變成一個通曉多國語言的「神探」。

這位歷史學博士,就是這樣一位「神探」。他的目標不是學會用拉丁語點一杯咖啡,而是要能讀懂西塞羅的著作,看穿千年歷史的迷霧。他學德語和法語,也不是為了和人閒聊,而是為了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,看懂最前沿的學術研究。

你看,當學習目標從「日常交流」變成「破解謎案」時,整個學習的邏輯都變了。

你的「為什麼」,決定了你的「怎麼學」

這位博士的學習路徑,完美地詮釋了這個道理:

  • 古希臘語和拉丁語:只讀,不說。 他的老師上課不教「你好嗎」,而是直接拿出凱撒的《高盧戰記》,一上來就開始分析語法結構。因為目標是閱讀文獻,所以一切教學都圍繞這個核心展開。他學了一年半的古希臘語,甚至還不會用它來做簡單的問候,但這並不妨礙他閱讀那些艱深的古代文獻。

  • 德語和法語:為了「破案工具」。 他必須用德語和導師、同學進行深度學術研討,所以德語聽說讀寫都得過硬。而法語,則是閱讀大量研究資料的必備工具。這兩種語言,是他在學術圈生存和戰鬥的武器。

這個故事給我們最大的啟發是:別再問「怎麼學好一門語言」,先問問自己「我為什麼而學」。

是想看懂一部沒有字幕的法國電影?是想閱讀一本日本作家的原版小說?還是想和世界各地的同行交流,共同完成一個專案?

你的「為什麼」越具體、越迫切,你的學習就越有方向,也越有動力。你不會再糾結於「這個單字沒用」,因為你知道,你學的每一個詞、每一條語法,都是在為你那座「寶庫」配一把鑰匙。

語言,是連結世界的橋樑

有趣的是,這位博士的英文口語,反倒是在德國練出來的。

在他的研究領域,聚集了來自瑞典、巴西、義大利等世界各地的學者。當大家聚在一起時,英文就成了最方便的通用語言。正是這種真實的、為了解決問題的交流需求,讓他的英文能力突飛猛進。

這恰恰證明了,語言的本質是連結。無論是連結古代的智慧,還是連結現代不同文化背景的人。

在一個全球化的今天,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成為這樣的「連結者」。也許你不需要像他一樣掌握四五門語言,但擁有一個能隨時打破溝通壁壘的工具,無疑會讓你走得更遠。現在,像 Intent 這樣的聊天App,已經可以透過內建的AI即時翻譯,讓你輕鬆地與世界任何一個角落的人用母語交流。這就像給你的思想裝上了一個「萬能翻譯器」,讓連結變得前所未有的簡單。

所以,別再把學語言當成一門苦差事了

找到那個讓你心動的「為什麼」,找到那個你想解開的「謎題」。然後,把語言當成你的探險工具,勇敢地去探索那個更廣闊的世界吧。你會發現,學習的過程不再是痛苦的掙扎,而是一場充滿驚喜的發現之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