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講的英文,為什麼聽起來總有點「怪怪的」?
學了這麼多年英文,詞彙量不少,文法規則也背了一大堆。但為什麼一句話說出來,總覺得自己講起英文像個機器人,少了點「人味」,甚至連母語人士聽了都覺得有點「怪怪的」?
問題可能不在你用了多難的詞彙,而是你安排句子「時間」的方式。
這就像我們看電影,有些導演能把故事講得引人入勝,有些卻讓人看得一頭霧水。差別就在於,好導演懂得如何安排時間的鏡頭。
今天,我們不談枯燥乏味的文法,我們來聊聊如何像個「好導演」一樣講英文。
講好一句英文,就像當個好導演
一個好導演在講故事時,一定會清楚交代三件事:
- 這場戲拍了多久?(持續時間 - Duration)
- 這個場景多久出現一次?(頻率 - Frequency)
- 故事發生在什麼時候?(時間點 - When)
英文句子裡的時間副詞,就扮演著這三個鏡頭的角色。而母語人士之所以講話流暢自然,是因為他們腦中有一套不成文的「導演法則」來安排這些鏡頭的順序。
這個法則,其實非常簡單。
導演的時間法則:先「多久」,再「多常」,最後「何時」
記住這個黃金順序:1. 持續時間 → 2. 頻率 → 3. 時間點
這就是英文語感的核心秘密。我們來看幾個例子:
場景一:只有「持續時間」和「頻率」
I work for five hours (持續多久) every day (發生頻率). 我每天工作五個小時。
你看,先講「拍了多久」(for five hours),再講「多久播一次」(every day)。順序很清楚。
場景二:只有「頻率」和「時間點」
The magazine was published weekly (發生頻率) last year (發生時間). 這本雜誌去年是每週出刊。
先講「頻率」(weekly),再點出「故事背景」(last year)。
場景三:三個鏡頭一次到位
現在,挑戰終極大魔王。如果一個句子中同時有「持續時間」、「頻率」和「時間點」,該怎麼辦?
別怕,套用我們的導演法則:
She worked in a hospital for two days (1. 持續多久) every week (2. 發生頻率) last year (3. 發生時間). 她去年每週都會在醫院工作兩天。
是不是豁然開朗?當你把時間元素按照「多久 → 多常 → 何時」的順序排列,整個句子立刻變得清晰、有力,而且聽起來非常道地。
把「時間感」變成你的直覺
下次開口講英文前,別再想著那些複雜的規則了。
問問自己:「身為這個句子的導演,我要怎麼安排時間,才能讓我的故事更清楚?」
- **先拍時長:**這件事持續了多久?
for three years
,all day
- **再定頻率:**它多久發生一次?
often
,sometimes
,every morning
- **最後點題:**這一切發生在何時?
yesterday
,last month
,now
當然,最好的導演也需要實戰演練。當你和世界各地的朋友交流時,這種「導演思維」就派上用場了。如果你想找個無壓力的練習場,可以試試 Intent 這款聊天 App。它內建的 AI 翻譯能幫你打破語言隔閡,讓你專注於「講好一個故事」,而不是擔心用錯詞彙。當你跟真人自然地對話,你會發現,這些時間的安排,不知不覺就內化成了你的直覺。
從今天起,忘掉死記硬背。學著像個導演一樣去思考,你會發現,你的英文不僅更準確,也更有靈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