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的英文不是不好,你只是從來沒「下水」游過泳
你是不是也覺得很奇怪?
我們從國中到大學,學了快十年的英文。單字書買了一本又一本,文法規則倒背如流,但為什麼遇到外國人,腦袋還是一片空白,連一句完整的「你好嗎?」都說得卡卡的?
我們都掉進了一個巨大的誤會裡,以為學英文就像準備歷史考試——只要把課本背熟,就能拿高分。
但今天,我想告訴你一個殘酷又令人釋懷的真相:學英文,從來就不是「讀書」,而是「學游泳」。
你站在岸上,永遠學不會游泳
想像一下,你想學游泳。
你買了市面上所有關於游泳的書,研究了自由式、蛙式的每一個分解動作,你甚至能默寫出水的浮力公式。你成了游泳理論的專家。
然後,有人把你推下水。你會怎麼樣?
你只會手忙腳亂,喝下好幾口水,然後發現你讀過的那些知識,在水裡一點用都沒有。
這就是我們學英文的窘境。我們都是站在岸上的「游泳理論家」。我們花了無數時間「研究」英文,卻很少真正「跳下水」去使用它。
那些英文流利的人,不是比你聰明,也不是比你有天賦。他們只有一個共通點:他們早就跳下水,而且不怕喝水。
他們明白,語言不是一門用來「背誦」的學科,而是一項用來「溝通」的技能。就像游泳、騎腳踏車一樣,唯一的秘訣就是——下水去用。
如何從「岸上」走到「水裡」?
改變心態是第一步,但接下來呢?你需要一個清晰的行動計畫,把自己從岸邊「推」下水。
1. 先求「浮起來」,再求「姿勢美」
沒有人第一次下水就能游出奧運選手的標準姿勢。大家都是先學會讓自己不沉下去。
說英文也是一樣。忘掉那些完美的文法、高級的詞彙。你現在的目標只有一個:讓對方聽懂你的意思。
用簡單的單字、破碎的句子,甚至加上肢體語言都沒關係。溝通的本質是傳遞訊息,而不是文法競賽。當你不再執著於「說對」,而是專注於「說清楚」,你會發現開口說話,其實沒那麼難。
2. 找到你的「游泳池」
你不需要搬到國外,才能找到說英文的環境。在今天,你的手機就是你最好的游泳池。
關鍵是,把英文從「學習科目」變成「生活日常」。
- 把你愛聽的中文歌單,換成英文流行歌。
- 把你追的劇,試著關掉中文字幕,打開英文字幕。
- 把你手機的系統語言,改成英文。
這些都是在創造一個微型的「英語環境」。
如果你想來點更直接的,那就去找個能讓你「泡在水裡」的工具。過去,找到一個願意跟你練習的語伴很困難,但現在科技讓一切變得簡單。像是 Intent 這類的聊天 App,它能讓你直接跟世界各地的母語者交流,內建的 AI 即時翻譯就像你的隨身教練,在你卡詞、想不出來怎麼說的時候,輕輕推你一把,讓你順利地「游」下去。
重點是,為自己創造一個「非說英文不可」的環境。
3. 習慣「喝到水」的感覺
學游泳,不可能不喝水。學英文,不可能不犯錯。
把每一次犯錯,都當成是「喝到了一口水」。你會覺得有點嗆、有點糗,但這也代表你正在學習適應水性。真正的高手,不是從不犯錯,而是犯錯後能立刻調整,繼續前進。
下次說錯了,別沮喪。笑一笑,告訴自己:「嗯,又學到一個新東西了。」然後,繼續說。
停止研究,開始行動
別再當岸上的理論家了。
你已經具備了足夠的「游泳知識」(單字、文法),現在你唯一缺的,就是跳下水的勇氣。
語言的學習曲線,從來不是一條平滑的直線。它更像是在水裡撲騰,時而前進,時而嗆水,但只要你不爬上岸,你最終一定能悠遊自在地游向對岸。
所以,從今天起,忘掉「學」英文,開始「用」英文吧。
水,其實沒那麼冷。